法兰西共和国是位于欧洲西部的一个半议会制半总统制国家,现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摩纳哥、安道尔、西班牙接壤,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隔海相望。法国在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是仅次于大英帝国的世界第二强国,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之一,虽在二战时期虽一度沦陷于纳粹德国,战后国力严重受损,但法国一直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对世界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世界强国,因而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对安理会议案拥有否决权。法国是欧洲联盟和北约创始会员国,八国集团和《申根公约》成员国,亦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首都巴黎是世界时尚之都和全球领先的城市之一。
国名
法国全称法兰西共和国,国名源于中世纪前期的法兰克王国。自从法兰克王国分裂后,西部法兰克王国沿用其名称并演变为法兰西。“法兰西”(France)这一称呼最早出现于11世纪的《罗兰之歌》中。现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在汉字文化圈中,中国称其为法兰西,简称法国。法国是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领土呈对称的六边形,三边临海,三边靠陆。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5。
国旗
法国国旗三色旗是法国大革命时巴黎国民自卫队队旗。白色代表国王,蓝、红色代表巴黎市民,是王室和巴黎资产阶级联盟的象征。今天的法国人民也认为,三色旗上的蓝色是自由的象征,白色是平等的象征,而红色代表了博爱,正如法国人民“自由、平等、博爱”(法语:"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的宣言。1946年宪法确认其为国旗。三色带的宽度比为30:33:37。
国徽
法国没有正式国徽,但传统上采用大革命时期的纹章作为国家的标志。纹章为椭圆形,上绘有大革命时期流行的标志之一——束棒,这是古罗马高级执法官用的权标,是权威的象征。束棒两侧饰有橄榄枝和橡树枝叶,其间缠绕的饰带上用法文写着“自由、平等、博爱”。整个图案由带有古罗马军团勋章的环带饰品所环绕。
国花
法国的国花是鸢尾科的香根鸢尾(Iris pallida),它体大花美,婀娜多姿,与百合花极为相似。但实际上,鸢尾与百合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科类,虽然一眼看去,似乎两者都有六枚 “花瓣”,殊不知鸢尾花只有三枚花瓣,其余外围的那三瓣乃是保护花蕾的萼片,只是由于这三枚瓣状萼片长得酷似花瓣,以致常常以假乱真,令人难于辨认。此外,鸢尾的“花瓣”一半向上翘起,一半向下翻卷,而百合花的花瓣却一律向上。另有一些鸢尾的花心深处还长有三枚由雌芯变成的长舌形瓣儿。由于欧洲人常把鸢尾花称作“百合花”,故不少人以为法国的国花是百合花。
国歌
自由的赞歌——《马赛曲》,作于1792年奥地利、普鲁士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危急时刻,表达了法国人民争取民主、反对暴政的坚强信心和大无畏精神。歌词原作者是鲁日·德·里斯尔。1792年12月,《马赛曲》被革命政府宣布为“共和国之歌”。到1795年,被国会正式通过定为国歌。法国大革命期间,有过许多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而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的当属《马赛曲》。之后,这支歌曾被拿破仑一世、路易十八和拿破仑三世废止过。
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这首新歌,原名为《莱茵军进行曲》,1792年4月24日,由德·利尔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传遍了全国。三个月以后,法国第二大城马赛的工人革命队伍高唱这首歌曲,浩浩荡荡地开进巴黎;马赛的俱乐部每次召开会议,开始和结束时都必定演奏这支歌曲;马赛人在行军路上也高唱这支歌。《马赛曲》因此得名。
人口
6580万(2013年1月),其中法国本土6370万,2012年法国人口增长率为0.47%。通用法语。居民中64%信奉天主教,3%信奉伊斯兰教,3%信奉新教,1%信奉犹太教,28%自称无宗教信仰。
节日
国庆日:7月14日(1880年议会立法确认攻克巴士底狱日为国庆节以纪念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遗产日:9月的第三个周六和周日(1984年正式开始,最初的活动在9月的第三个周日举办,在当时的文化部长雅克·朗的推动下,诸多深宫中的历史文化遗产敞开大门向公众开放,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进而保护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最初名称为“国家文物开放日”,到1992年,开放时间延长为周六和周日两天。)
民族
法兰西民族是由多个民族混合构成的,除了主体法兰西民族外,边境地区还有阿尔萨斯、布列塔尼、巴斯克、科西嘉、佛兰芒等少数民族,大约占了总人口的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