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成都以“六湖八湿地”打造“八十公里环城绿廊”

来源:成都日报 发布:2013年06月04日 作者: 人气:2159

成都双“喜”临门。

  这一喜,是锦城湖、白鹭湾湿地今天对公众正式开放,环城生态区“六湖八湿地”美景初呈;另一喜,是7天后,名噪全球的财富全球论坛将在这里盛大启幕。一个城市生态项目,一个全球财经盛宴,两者共同呈现的,是成都“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昂扬姿态。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成都把建设“宜人成都”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落脚点,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打造城景相融、田园相连、山水相依的生态宜居城市。

  从2011年起,成都启动了环城生态区的立法保护及规划建设,决定傍河成湖,打造“八十公里环城绿廊”,环中心城区形成一个水韵悠长、绿意盎然的大都市湿地景观,不仅如一条“绿色的翡翠项链”极大地提升现代化、国际化成都的生态环境,而且将为后世子孙留下宝贵的生态财富。

  立足当下,泽被后世。以“六湖八湿地”建设为标志,成都踏上了治水兴城、生态筑梦之旅。

  打造城市生态系统

  为城区戴条“翡翠项链”

  距城南新崛起的大源片区短短几分钟车程,车水马龙的锦城大道与剑南大道交会处,即是锦城湖入口。

  踏上休闲广场,一片开阔的水域呈现眼前,石、桥、林、草映于水中,鸟鸣鱼游其间,尽显灵动之美,尽现惬意之闲。

  纵观全球各大城市,能在高度城市化的进程中,同时近距离保留生态形态的,屈指可数。而成都,却决定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保留下133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为市民提供生态休闲场所,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绿肺空间。

  2011年底,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打牢生态本底,坚持用抓基础设施的办法抓生态建设,要坚决维护“绿线”规划的权威,抓紧推动环城生态区保护进入城市立法程序,让这条中心城区的“翡翠项链”能够世代传承。

  紧锣密鼓的行动接踵而至:2012年初,“环城生态区”正式命名,成都提出打造“八十公里环城绿廊”的设想;6月,《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形成,成都市人大启动相关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8月,环城生态区领导小组成立;10月,成都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并高票通过了《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10月底,锦城湖率先开建……

  建设“绿色的基础设施”,成都从源头着手:《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开国内先河,针对城市特定区域规划进行立法,对环城生态区实行“绿线”控制;“六湖八湿地”中每座湖、每个湿地,都编制了操作性极强的实施规划,突出生态功能和水环境功能。

  连珠成串。当六座湖泊相继波光粼粼,八片湿地接踵摇曳生姿,一条“绿色的翡翠项链”,将镶嵌在城区周边。

  完善城区湖泊水系

  树立水兴城盛的典范

  2012年11月,在传达党的十八大精神大会上,成都提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就是要把建设“宜人成都”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落脚点,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当前就是要进一步鲜明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特色,把环城生态区湖泊水系工程作为成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来抓,争取树立人水和谐、水兴城盛的典范。

  水,是环城生态区建设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中,没有一座城市像成都这样,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治水史就是城市发展的文明史。

  两千多年前,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治水,兴建都江堰,开创了“天府之国”;一千年前,造就了“二江环抱”的城市格局,“扬一益二”扬名天下。今天,在成都城区最大规模的生态区建设中,“六湖八湿地”湖泊水系是核心。

  当下,成都在地理区位上虽然与水为邻,但在资源禀赋上却是一座缺水城市。在中心城区,水面和湿地总体比较少,远远无法满足市民亲水、近水的心理需求,还需要大量的水体来调节生态、净化环境。

  “六湖八湿地”紧邻穿城而过的5条河流而建,取水还水。源头,是流动的活水,在流经湖泊后又汇入河道,水量未变、水质未变,但却“留”下了28平方公里的水面,灵动着城市。湖泊还能滞洪、调蓄、补水,进而改善流经城市河流的水质,净水作用明显。

  科学规划、梯次推进和完善河流水系建设,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之际,成都做足做好水文章,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再现“因水而建、因水而荣”的荣光。

  奠定科学发展格局

  为后代留下宝贵遗产

  展开“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图”可以看到,锦城湖、江安湖、金沙湖、安靖湖、北湖、青龙湖“六湖”及“八区”组成的生态绿廊,环抱着中心城区,间有部分“绿块”成楔状,向城区延伸,将城市建成区自然地间隔开来。

  而俯瞰整个成都,“全域成都”的绿色形态清晰可见:这是一个“两带一环”的大型生态隔离区,左为龙门山脉,右是龙泉山脉,中间就是环城生态区。

  “规划建设环城生态区,对成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市规划局副局长王松涛用“战略决策”来描述市委、市政府作出的这一决定。

  这一战略决策,基于这样一种考量:目前,城市发展“摊大饼”现象比较明显,通过构建环城生态区,可形成生态隔离空间,严格控制增长边界,推动成都向组团发展、多中心、特大城市群转变,有利于优化成都的城市增长方式,“科学奠定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城市总体格局”。

  这一战略决策,还有对水资源的综合考量。在世界各地,水资源问题逐渐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难题。成都虽然位于岷江上游,但地面坡降很大,导致枯水期不能蓄水、丰水期不能滞洪。“六湖八湿地”无疑解决了这个难题。“六湖八湿地”建成后,成都市中心城区的水域面积将由目前的1.8%提升至6%,成为成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强劲推力。

  “八十公里环城绿廊”,不仅将为成都戴上一条“绿色翡翠项链”,还将给子孙后代留下受用无穷的福祉。

  小资料

  “六湖”指成都将依托现有的府河、清水河、江安河、东风渠等水系,规划建设锦城湖、江安湖、金沙湖、安靖湖、北湖、青龙湖6个湖泊。

  “八湿地”指在“六湖”周边及成华区龙潭片区、锦江区三圣片区布局8片集中水生作物区。

  水系揭秘

  源头活水来 碧潭水自清

  锦城湖的亮相,将一幅源头活水来、碧潭水自清的生态美景,徐徐呈现在市民眼前。“六湖八湿地”湖泊水系是环城生态区的核心,对于这个环抱成都中心城区的大型生态系统来说,其水系如何构建?水质如何保证?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市水务局副局长陈科。

  “六湖、八湿地都顺其自然,傍河而建,实现了河湖相连、借水还水。”陈科说,每一座湖、每一片湿地都有明确的水源,都依托和靠近一条主要的河流,其中,安靖湖依靠府河,金沙湖依靠清水河,江安湖依靠江安河,北湖和青龙湖依靠东风渠,锦城湖近期依靠清水河下游的肖家河,远期则从江安河取水。

  在建湖的时候,则依托地势,因地建湖,使湖水引得进来、退得出去。“建湖没有鲸吞河水,而是在短暂的停留后,最终又回到河里去。”陈科说,这样“河湖相连、借水还水”的设计解决了“水从哪里来”的难题,而且让湖水的源头始终有活水,始终有灵气。按照设计,湖泊蓄水预计30天左右就会完成一次循环。

  “六湖”虽然从河道借水,但在汛期,“六湖”还可蓄水,既改善生态,又调节水资源,同时滞洪除涝,可谓一举多得。

  水质,是湖水生态功能的关键因素。我市在锦城湖建设中引入了清水型生态系统,邀请南京中科水治理的专家“把脉”水质,通过种植植物、引入水生生物等,在湖区构建起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使湖水具有自净能力。“锦城湖的进水水质是地表Ⅴ类水,通过自净系统,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地表Ⅳ类水,提档升级了。”陈科说,经过前期的生态调试,目前3号湖的水清能见度为3.3米,4号湖已达4米。

  重要的是,这一湖清水将汇入锦江,有利于改善水质,提升黄龙溪的出境断面水质。而为了确保水质,我市也在城区开展了深入持续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通过截污、清淤等手段,杜绝污水下河。

  生态打造、水质提升、调水蓄水……通过“六湖八湿地”的建设,我市实现了兴水、供水、节水、净水、治水的良性循环,夯实了“水”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底。

  规划详解

  连湖成片 亲水宜水

  大凡城市规划,划定“环城生态区”的“绿线”控制界限已是终点,但从去年以来,我市却为“六湖八湿地”的每一座湖、每一片水生作物区,都编制了操作性极强的实施规划。“‘六湖八湿地’的规划建设,使我们的环城生态区蓝图固化了下来。”市规划局副局长王松涛如是说。

  据介绍,按照市委“打牢生态本底”的安排部署,从2011年底,我市开始进行环城生态区的立法和规划,确定了133平方公里环城生态区的“绿线”范围,并实行立法保护,真正奠定了“绿隔”区域生态保育的功能。

  王松涛说,一座湖泊、一片湿地也许能对城市局部带来变化,但不会构成生态系统,而当数座湖泊、数片湿地次第呈现,生态效益就将显现,“从这个意义而言,‘六湖八湿地’将环城生态区的生态蓝图固化了下来。”

  湖醉锦城传蜀韵,水润天府泽后世。“六湖八湿地”以湖泊水系为核心进行打造,凸显水景、标志性建筑和文化传承。

  规划突出塑造亲水宜人的生态景观,提出充分利用包括农作物在内的乡土植物形成自然生态的绿化景观,沿河流、湖泊、湿地规划生态缓坡岸线,设置市民休闲活动的开敞空间,打造山水相依、人水相亲、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同时,严格限制周边建筑高度,避免对水岸造成围合、拥堵。

  “六湖”将建湖理水与堆山塑形相结合、水系空间与周边城市相协调、特色定位与区域经济人文相辉映,营造“以典造景、以景达意、入情入画”的诗文意境风景。“八湿地”水生作物营造强调因地制宜、类型多样、功能复合,让生态水净化处理为主的人工湿地与川西田园特色的农耕型生态湿地并存,“滩涂、沼泽、梯田、水网”形态多样,“苇荡、荷池、石滩、堰群、景湖”不一而足,“栈道、曲桥、亭廊、台榭”便于市民亲水近水。

  现场直击

  四湖一体 灵动城南

  ——本报记者探营锦城湖

  “六湖八湿地”将宛如一条“翡翠项链”镶嵌在成都中心城区的周边,而锦城湖——这颗“翡翠项链”上的第一颗雕琢完成的明珠,将全新亮相,展现在市民面前的,是一座生态湖泊、一个开放公园。这里,能看什么?能玩什么?怎么到达?昨日,记者提前进行了一番打探。

  2号湖最大 3号湖4号湖精致

  锦城湖由4个小湖泊组成,其中1号湖早已建成并开放,去年以来,新建了2号湖、3号湖和4号湖,水面增至960亩。

  剑南大道与元华路交会处,有一个宽阔的小广场,“锦城湖”三个字映入眼帘。这是锦城湖的2号湖区,也是主湖区。湖泊打造十分生态,堤岸设计为复合式,水体和环湖步道间是数米的缓坡,栽种有各种植物,也便于亲水,环湖步道外侧是宽阔的绿化区,有着各种林荫大树。

  如果步行的话,将锦城湖全部逛完,需要两三个小时。沿途,每隔一段距离,就有公共厕所、公共坐椅等基础设施,绕城高速桥下还有一个停车场。就整体感受而言,2号湖最大,3号湖最小;2号湖水面宽阔,3、4号湖更为精致,园林风格明显。

  亲水平台多 便于亲水近水

  站在湖边任一隅,映入眼帘的湖面干干净净,一低头就能看清湖底的水生植物。在湖的浅水区,每间隔一段距离,就有一角突出,不同的挺水植物冒出水面,这是湖泊的净水区。据了解,为保证水质,锦城湖在建设中引进了清水系统,通过栽种植物、放置水生生物等,构建健康稳定食物链,在湖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实现湖水的自净。

  湖区建有不少亲水平台,可让市民和湖泊“亲密接触”。在2号湖,有一处平台还延伸到深水区,走上平台,可体验“人在水中央”的情趣。

  每个亲水平台设计均不同,2号湖的一个亲水平台,打造起了一个小型的泊船码头。据了解,今后湖区将引进游船,市民还可泛舟湖上游乐休闲。

  绿化很“给力” 湖区各有特点

  湖区绿化层次丰富,既有土方堆起的山坡,也有葱葱郁郁的草坪;既有林荫大树,也有花树果树;既有银杏、香樟、枫杨等陆生植物,也有芦苇、菖蒲等临水植物。据了解,锦城湖的绿化采用了银杏、桂花、枫杨等20余种大型乔木,结合开阔水面,林下岸边还选用了十余种草本植物。

  湖区造景也因地制宜。2号湖湖面开阔、视野宽广,采用了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设计理念,以自然式的树林、大面积的草地与开阔的湖面环境相融合的设计手法来营造自然生态乐园。3、4号湖湖面狭长,则采用了中式园林以小见大的设计理念,增加了丰富的石景、岛屿、小桥、栈道,形成小桥流水式的中式园林。

  专家访谈

  ●水利专家

  陈渭忠(环城生态区湖泊水系规划建设评审专家、成都市著名水利专家)

  修复水生态

  成都迈向水环境治理“高阶”

  “环城生态区是中心城目前存留的仅有的生态空间,把这个空间建设好、打造好,就能实现成都城市生态的梦想和回归。”陈渭忠直言:环城生态区“六湖八湿地”有利于中心城区水系完善、水生态改善、乃至成都水文化传承和提升。

  陈渭忠说,成都城区曾经有着完整的河湖水系,虽然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小型沟渠逐渐消失,但府河、清水河等主河道骨架还在,也使“六湖八湿地”的建设成为了可能。“在城区构建如此大的水面、水体,不仅生态,更可防洪、蓄水,作用很多。”河湖相连、借水还水的设计,使湖、湿地从河流引水却不消耗水,通过蓄水还可向下游河道补水,有利于城区水系的完善。

  世界上各大城市,水环境治理都是分两步走:第一是治理水污染,第二是修复水生态。在陈渭忠看来,建设“六湖八湿地”,标志着成都开始迈向水环境治理高级阶段——即以水生态修复为目标。

  “生态的标准,是要看将来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是否得到了修复。”而“六湖八湿地”不仅是人的乐园,更是鸟类、鱼类、水生栖物的共同乐园,在设计中,有意识地为多样的生物营造不同的生存环境,为生态修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陈渭忠表示,“六湖八湿地”的建设,还有利于成都水文化的传承和提升,进一步彰显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气质。六座湖泊的选址地,均影射着成都数千年文明史上的一个极盛时期,而每座湖泊却不是简单的重现,而是提升,凸显城市文态。

  ●环保专家

  周来东(成都环境科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增湿度促流通

  为成都带来更清新空气

  周来东表示,在环城生态区建设完成后,这个环绕中心城区的湿地系统会让成都多了一道“生态屏障”,带来更优质的生态环境,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环城生态区相当于在中心城区周围加了一条环状隔离带,对于外来的扬尘等污染物,能起到一定的吸附和阻挡作用,有利于净化空气。”周来东说,“六湖八湿地”的建设还包括水生植物及周边绿地的打造,这不仅能使生态区环境更加美观,生物多样性更强,同时还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

  同时,“六湖八湿地”大幅提升了城区的水域面积,必然增加空气的湿度,从而提高空气质量,让空气更清新。

  此外,环城生态区的建设还有利于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河流、湖泊本身就是很好的降热资源,其表面温度较低,与别的地方会形成一个温度差,局部的小气候也得以调节,还有利于空气的流通和污染物的扩散。

  ●社科专家

  杨明洪(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推动“宜人成都”建设

  激发城市经济活力

  “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灵性与活力。”杨明洪表示,成都历史上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的城市,水,造就了成都的繁荣富饶。打造“六湖八湿地”可以推进成都的城市生态转型升级和保护,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谋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真正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

  他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的脚步明显加快,这也使得人们追求轻松、休闲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市区周边农家乐的快速发展印证了这点。如今,“六湖八湿地”便提供了一个休闲场所,让市民的心灵得到深层次的宁静和回归。

  在杨明洪看来,“六湖八湿地”将极大地推动“宜人成都”的建设,更能激发城市的经济活力。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企业落户成都,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成都宜人的居住环境。“六湖八湿地”的建成,势必进一步提升成都的宜商、宜居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进一步增强成都城市魅力的同时,将会留住更多的人才和吸引更多的知名企业来成都投资、兴业,助推成都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温馨小贴士>>>

  作为城市周边的生态绿地,有多种交通方式可以到达锦城湖。

  1、自驾车 市民自驾车可以直接经绕城高速至元华路互通立交桥。元华路互通立交桥位于绕城高速与成雅高速的互通立交——白家场立交的东侧。

  对于大家关心的停车问题,记者也咨询了相关部门。据了解,锦城湖规划了多个停车场和绿道驿站,不过最“安逸”的停车地点是绕城高速桥底下,这里两面临湖,而且有着绕城高速桥这层天然“太阳伞”,即使盛夏也十分凉快。

  2、公交 乘坐公交车的市民可以选择26路、124路、184路到锦城大道剑南大道口公交站下车;选择187路公交车在剑南大道锦城大道口站下车;124路、187路在锦城大道西站下车。三个车站距锦城湖均不超过300米。

  3、地铁 市民还可以乘坐地铁1号线至金融城站,从A口出站,往北走500米到交子北一路府城大道口乘坐184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