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
漆道一一文化集成
“滴漆入土,千年不坏”。大漆具有黏着、呈色、防水、防腐、耐高温等特性,“自如雪,红如血,黑如铁”,愈用愈亮,千年不朽。新石器时期,伴随着彩陶文化的辉煌,我国先民逐渐认识到大漆的性能,并智慧地将其应用于中华造物文明。《韩非子 .十过》篇记载:“尧弹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候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后人从中既可以看到漆器代替陶器成为食器,后转化为祭器的演进过程,也可以感受到漆器在当时的奢华与珍贵。
步入青铜时代的商周,漆器的发展也格外辉煌。随着手工业和木艺的发展,商代的漆器制造业已初具规模。周代手工业迅速发展,各地争相种植漆树,并没有“漆园吏”一职。春秋战国时期,漆器成为帝王生活的必备物品,楚人尤其擅漆艺。至汉代,漆器在相当程度上已替代了青铜器。秦汉至两晋南北朝的800年间,青铜器衰落、瓷器尚未成熟,漆器开启辉煌。隋唐时期,漆艺多元化,宋朝则呈现繁复精美和朴素典雅两种风格并存的态势,雕漆盛行,至元代达到顶峰,漆艺进入第二个发展时期。明朝官办和民营漆器手工艺高度发展,髹漆工艺发展至14类之多、近40O个品种,漆艺呈现“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繁荣局面。清朝髹饰技艺在明代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常集多种工艺于一器。中国的生活器具,文具、家具、车乘、建筑、礼器、乐器、兵器乃至丧葬用品等,都留下了一抹或温暖或凝重的色彩。
红与黑的色彩搭配,让大漆从使用之初便体现出一种具有东方气息的哲学精神和道的力景,大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生活.也便有了不解之缘。漆园里不仅有潦工巧匠,亦有哲人巨擘;漆艺中不仅有生活,更有沉甸甸的文化。无论是周代礼制中有关色彩的规定,还是秦代用色尚黑的习俗,无论是流芳百世的夹纻佛像艺术,还是工艺繁复的雕漆,无论是曾担任漆园吏的庄周,还是姓氏来源与大漆相关的儒士漆雕开;无论是“买椟还珠”的不当、“举案齐眉”的互敬,还是“如胶似藩”的甜蜜、“曲水流觞”的优雅,都与大漆有着不可割裂的文化历史渊源。几千年来,漆艺以其与中国文化相通的各个方面,连缀起无数与中国诗、书、画、乐、酒、茶等历史文化有关的片段,无论是繁荣还是式微,髹饰文化始终与澄怀观道的艺文精神一脉相承,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美学相依相伴。
- 上一条:意大利“星空地铁站”一一那一片蓝色星空
- 下一条:漆艺一一髹饰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