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s

清风明月沧浪亭

来源: 发布:2015年12月05日 作者: 人气:2105
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沧浪亭街,是现存苏州最古老的园林,为宋代园林的代表作之一。其地初为五代时吴越围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沧浪亭街,是现存苏州最古老的园林,为宋代园林的代表作之一。其地初为五代时吴越围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诗人苏舜钦流寓吴中,以四万钱购得园址,傍水构亭名“沧浪”,取《孟子.离娄》和《楚辞》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作《沧浪亭记》,自号“沧浪翁”。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
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
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来时初貌,但现如今仍古木苍老郁森,一直保持着旧时的风采,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1982年,沧浪亭被刊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
沧浪亭隐藏在山顶上,它高踞丘岭。飞檐凌空。亭的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亭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亭上石额“沧浪亭”为俞樾所书。石柱上后刻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卓》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句,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
  “園”与“园”这两个字上,不管它们发生了多大变化,但“口”没变掉。也就是说园林之所以为园林,正因为在围墙的里边。只是这一个围墙,不一定是砖砌的,也可能是水做的。
沧浪亭的围墙以水为漏窗,沿着河畔慢慢行来,移步换景,隔窗花远:这花是黄石、是复廊、是宋朝的烟云。尽管现在的沧浪亭是重修的,但还是保持住了那种宋朝的意味。这种以水为围墙为漏窗的别开生面,不要说在苏州独此一家,就是在中国也是别无分号的。宋朝文人的心态是从容不迫的,他可以光着膀子在柳荫下睡个午觉,并不怕人看见。词在宋朝的发达,就与这一份从容有关。词作为文学体裁可谓由来已久,但只在宋朝发达,因为宋朝文人不怕被人看见,看见他的柔软,敏感、细腻.甚至是纤弱。魏晋的文人也不怕被人看见,他不但光着膀子,还光着屁股在柳睛下睡午觉,因为别人看他不见。谈玄佯狂是魏晋文人的一道围墙,他们枉“口”的单边庭院深深。魏晋文人是中国文化中最有人性深度的文人,宋朝的文人不深.但真从容。
只有从容不迫的时到,才会出现以水为围墙为漏窗的园林。
贝聿铭曾说过:”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记得初识沧浪亭,最爱的,便是它的漏窗。沧浪亭是苏州园林的漏窗经典所在,108个漏窗居园中,各不相同,让园中的意境幽静更添一分乐趣。这些漏窗均用挟薄青砖搭砌而成,图案常见的有扇形、菱花、园形和梅花等式样,利用漏窗使园外水面池岸和园内廊榭山石相互衬托融为一体。站在里侧,透过花窗可见窗外葑溪的一泓碧水,领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的理趣。站在外侧、透过花窗窥见园内黄石假山的一角,体验“远山近水皆有情”的诗意,轻松而又惬意。
这108个漏窗之中,最为经典的是从明道堂走到翠玲珑所呈直角墙面的“春”“夏”“秋”“冬”。巧妙地安放了具有季节象征的柳树、荷花、石榴、腊梅漏窗一组,四季变换,诗心徒增。
沧浪亭以水做围墙,以围墙做漏窗,这是天真烂漫的,但这天真烂漫是有师心的,师心就在沿河而置的黄石假山上。河流是界限,黄石假山是围墙,相对于复廊而言,黄石假山是篱笆,复廊是围墙。文人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有师心的一类,他们的师心归属终究需要一个隐秘的空间,而围墙就是这个隐秘空间——园林的衣裳。
如何去写沧浪亭,成了众多文人的一大困惑,它太美好,又太柔弱,它是一个明媚的女子,但眉眼间又透露着让人怜惜的病态。自从有了这沧浪亭,苏州城城南一带倒乎也染上了烟水气,氤氲弥漫,仿佛水墨清淡的长卷。
我所认识的沧浪亭,全园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它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所谓自然,一是不矫揉造作,不妄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二是表现得往,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风景。沧浪亭固外景色园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沧浪亭中的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园林的雅致,也以植物烘托。现如今的沧浪亭内,古树名木亦得到较好养护,11株百年以上古树散布,名贵兰花随处可见,在这沧浪亭中,还曾陆续举办过8次兰花展。古人祟尚居所植竹,58种竹类被引进园中,不自然间,就吟起“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来。这些植物,让沧浪亭有了一个更加雅致幽静的空间。
游园,这是沧浪亭,一路走来一路欣赏,步步是景,景景不一,逸趣各异,错过一处皆是憾。想一一记之,但笔拙辞穷.也多是枉然。重要的是学会练就赏味的目光和胸怀。游园如此,那我们的人生呢?难得的是让人生完美如园林。
思多了。游园,未惊梦。很好。良辰美景奈何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