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旅游大数据发展应用 夯实旅游行业“互联网+”基础
来源:
发布:2015年12月19日
作者:
人气:1451
国家旅游局“旅游在数据灾备中心”7月9日在贵州揭牌,标志着国家旅游局以大数据处理应用为突破的基础数据库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灾备就是为数掘、系统和服务提供异地冗灾备份,在遇到突发灾难时能够保证数据安全、系统稳定和服务不间断。
旅游产业是一个社会化服务产业,这就决定了社会级数据的重要性。无论是需求的创意、产品的设计、服务的提供,还是产业链的重构及运营横式的创新,无一不需要数据的分析挖掘、数据的支撑佐证和依托数据的修复调整。因此,社会化服务业从诞生之初,就注定和信息或数据共生共存。而在数据充斥整个社会空间的今天,这一点就显得尤为突出、更加宽泛、也愈发关键和致命,数据已成为社会服务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旅游产业大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
推动感性产业到理性产业的转型
感性产业的特征是主观经验外加摸着石头过河,理性产业则是科学、系统和全面的化身。从今天看,多数人会认为旅游产业是感性产业,而大数据则是理性产业的中枢。
以电子商务、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社会信息化是社会形态和组织结构的重大变革,较之工业革命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大数据的核心支撑作用母庸置疑,舍此,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都将沦为传统工具。旅游的核心是人,以对社会信息化衍生物的接受度为指标划分的“网络新人类”,几乎囊括了60后至00后的全部,而由其个人禀赋汇集成的社会特征流,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主导性影响。基于此,传统旅游产业面临要么主动认同投入,要么被动接受踞随的尴尬局面。在激烈的不安躁动后.借助社会信息化契机,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逐渐成为行业的共识。而立足行业信息化,实现由感性粗放的传统服务到以精准营销、精细管理、分众服务和个性感受为特征的理性的现代服务的过渡,更成为行业追求的目标。所以说,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社会信息化成为旅游产业由感性到理性进而成熟的催化剂。在社会信息化,进而旅游产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出现了现代服务业、智慧旅游、新媒体营销等诸如此类的新概念,无一不引领潮流,无一不激动人心。但究其核心、又无一不是立足于大数据,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创新模式为载体,以满足需求为目的的殊途同归。
无论是妇孺皆知的BAT,还是行业翘楚的OTA,之所以受到社会的追捧,一方面缘于它巨无霸的体量的市场影响力,但更被看中的则是它手中掌握的而今天产业尚稀缺的,凝练自业务流程的大量市场数据。自身的价值取决于掌握数据的价值,在轻资产盛行的今天,可以说一语中的。
实现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升级
事实上,在当下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中,“互联网+”与“+互联网”在概念上是混淆的。解剖诸多自诩的“互联网+”企业后,却发现大多只是一个华丽的噱头,其实质还停留在“+互联网’的初级阶段。“互联网+”的核心是大数据,甚至大数据的应用水平可以作为“互联网+”的一个重要身份认证和考核指标。没有“+互联网”的数据积累,就不可能顺利迈入“互联网+”。如果说今天旅游行业的发展进程尚停留在以互联网为工具的“+互联网”时段,应该是一个客观中肯的判断。对于传统产业而言,从固有的生存模式里走出来,先“+互联网”再到“互联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水到渠成。传统模式演进到“+互联网”可以说是量变是变革,而“+互联网”升华到“互联网+”则一定是质变是革命。对服务行业来说,“互联网+”有三个关键词,一是同步;二是创新;三是融通;所谓同步,就是不能落后于社会发展和社会思维,至少要保持一致;所渭创新,如果说“+巨联网”是以网络为体,传统为用,那么“互联网+”就是以创新为体,网络为用;所谓融通.就是用大数据理念和实践,实现自身与社会、与行业、与产业链和服务受众的融会贯通。由此,简单的线上线下绝不是“互联网+”的讨论话题现阶段,当你迷茫在“+互联网”与“互联网+”路口不知所向的时候,不妨抛开杂念静下心来,以大数据的理念和方法为指导,调整或重构你现行的经营思路和业务流程,当二者实现真正融合的时侯 ,“互联网+”或许就出现在你面前了。
迎接“互联网+”的阶梯和突破口
新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变化。消费方式向全时空、个性化方向发展;流通方式向集中化、直接化方向发展;生产方式向定制化、专业化、分散化方向发展,而服务业呢,一定是分工细化、需求个性化和服务多样化。上述趋势必定会引起社会结构和组织形态的变革。进而一产、二产和三产都将发生蜕变和升华。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将工业革命时期称为:“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也是一个愚蠢的时代。......而智慧和愚蠢仅一步之遥。”今天的信息革命带给人们同样的困惑。新的理念、新的技术高可上天,但难于落地,人人追求变革,又难见成效;互联网模式如雾里看花,近在眼前却难以触及,不就是当前困惑和浮躁的写照吗?
以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务实的做法是选择须做的事和能做的事,大数据发展应用就是一个这样的选择。其一,大数据是“互联网+”也一定是未知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基础,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必须做也应该做。其二,大数据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理念、体制和技术的支持,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发酵,是“互联网+”的标准动作,今天不做事后必补,晚做不如早做。其三,大数据建设应用既有持续性,又有阶段性;既支持未来的延续发展,又可结合实际状况,形成阶段性的成果推动产业发展,这一点可以有效提振改革创新的信心,在浮躁蔓延的当下尤其重要。其四,大数据建设应用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显著,大数据不仅指的是数据的量,更是数据的活性和多样性,活性是指动态的经营数据;多样是指来自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具有宽泛的代表性,由此,人人可参与,处处可受益,由点及面,形成行业的示范效果。
抓住大数据,其实就是找到了通往“互联网+”的一个阶梯,就是抓住了信息时代转型发展的机遇。
机遇,永远和挑战同行
国家旅游局高度重视理念创新,应用创新和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力推进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旅游“互联网+”基础环境建设,力求为旅游行业“互联网+”营造适宜的发展环境和平台支撑,李金早局长多次强调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数据体系对产业发展无可替代的作用,并要求菩方积极推动数据融合,打通整台环节,实现数据共享。2015年,国家旅游局投人资金,支持局信息中心开展旅游大数据开发应用。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成立了以大数据处理应用为突破的基础数据库建设项目组,整合信息中心整体力量,从技术、应用和机制上寻求突破。大数据不同于传统的信息化项目,不是简单为传统的流程和模式包裹时代的外衣,但也不能奢望一个项目就彻底荡涤传统的体制和理念。经过摸索探讨,今天采用的是一个开放的大数据建设模式,以共享、共建、共管和共赢为发展方针,以建立面向行业的开放数据服务为目标,形成以基础服务促专项应用、以深度应用提升基础服务的技术路线,进而探索建立行业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和有偿个性定制服务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发展应用上,倡导理念创新和注重实效。大数据不仅看重数据的量和质,更要提升数据的挖掘分析能力。用好今天的数据,解决当前的问题同样是大数据的核心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数据合作过程中,地方旅游局积极主动的态度表明,信息时代的支持、扶持甚至扶贫,也许大数据啦用和互联网理念同样有效。
在揭牌仪式的新闻稿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为本文做一个注脚。国家旅游局旅游大数据库灾备中心是贵州省全面发展大数据产业以来第一个在贵州落地的行业数据灾备中心。该中心的建立不仅完善了数据安全体系,而且借此实现了多级数据融合和社会大数据的共享,探索了旅游大数据共建、共享、共管的新模式,对解决目前旅游大数据发展落地难的问题做了有益的尝试,将对全国范围的旅游大数据建设和应用提供借鉴。
也应看到,在人数据发展应用的道路上,既有技术革命的冲击,也有机制体制的冲突,更存在思路和理念的博弈,一定会有艰难坎坷,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但“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大数据是产业发展的切实需求。因此推动旅游大数据发展应用,夯实旅游行业“互联网+”基础,是我们今天的现实责任,更是发展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