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Suzhou),中国华东地区特大城市,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之一。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古称吴郡。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的吴王阖闾时期,建城史逾2500年,又因城西南有山曰姑苏,于隋开皇九年(589年)更名为苏州。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驰声海内,秀丽、典雅且有“甲江南”声名的苏州园林,小桥流水环绕姑苏城内,令人心驰神往。苏州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北翼重要的副中心城市之一,苏州作为一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是江苏省重要的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中心和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枢纽,同时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之一。
概况
古称吴,商末建“勾吴”国。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今苏州古城区建吴国都城(号为阖闾大城,又称姑苏),因有姑苏山,隋代始称苏州。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逾4000年,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而其文明史可以上溯到6000至7000年前。
苏州东邻上海,距上海市约81千米,濒临东海;西抱太湖,紧邻无锡,隔湖遥望宜兴和常州;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南临浙江,与嘉兴接壤,所辖太湖水面紧邻湖州。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誉为“人间天堂”、“丝绸之府”、“园林之城”。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有“东方水都”之称。现今的苏州已经成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山、水、城、林、园、镇为一体,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古韵今风、和谐发展的国际城市,并在2012年获得特色魅力城市称号。[1]
苏州曾经举办过多次国际盛会:2004年举办世界遗产大会。2006年举办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 2007年12月22日,永久落户苏州太湖的首个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全国性一级民间社团组织——太湖文化论坛成立,永久坛址设在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内的太湖天城。2012年3月27日,苏州获得2015年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举办权。
苏州享有部分副省级城市待遇的凭据:1.苏州市委书记历来由副省级的江苏省委常委兼任,官方排名高于非省委常委的副省长。2.建行、农行、工行、中行在苏州开设了直属总行的一级分行,独立于江苏省分行。3.国家开发银行在苏州开设首个非计划单列市城市分行。4.根据国函[1994]9号规定,苏州工业园区享有副省级外事和经济审批权限,以及部分省级外事和经济审批权限。5.全国计划单列市的部分经济会议邀请苏州参加。
名称由来
苏州有两个名称,吴县的“吴”和苏州的“苏”。
吴的来历:相传商代末年,周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亶父喜欢季历,但是按照制度,必须传位于嫡长子。泰伯、仲雍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到当时荆蛮人居多的江东,并随乡入俗。当时的江东人有个习俗,就是喜欢边跑边呼喊,泰伯造了一个“吴”字代表他们。在梅里,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勾”是当时荆蛮语的拟声词,无义。苏: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江东册封给胥。从此,江东便有了“姑胥”之称。“姑”是当时荆蛮语的拟声词,无义。“胥”字不常用,就改用一个读音相近的“苏”。“蘇”(“苏”的繁体字)由
草、鱼、禾组成,象征鱼米之乡。于是“姑胥”就成“姑苏”了。后来,吴王阖闾在灵岩山造姑苏台,灵岩山就成了姑苏山。今苏州仍有胥江、胥门、姑胥桥等地名。到了隋代,大批量的“郡”升格为“州”,苏州所在的“吴郡”本要升格“吴州”,但已被其他地方用了,所以就采用“苏州”了。
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又称为水都、水城、水乡,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古城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